8月20日,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与新加坡青少年爱乐交响乐团再度合作,于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(Victoria Concert Hall)成功完成此次交流之旅的第二场演出 ---《乐迎四海 | 青春和鸣》音乐会 。
新加坡《海峡时报》乐评:张道亮博士评此次新中两国的青少年乐团交流演出之旅
团员们在新加坡的这几天行程充实而忙碌。每一天,排练都从下午持续至夜晚。他们的每一分努力,都是为了在舞台上完美诠释作品,呈现最精彩的演绎。为他们的坚持点赞!
8月19日以及8月20日下午,团员们在第二场演出的场地 - 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(Victoria Concert Hall),参加乐团排练。
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的前身是市政厅,它见证了新加坡维多利亚复兴主义时代的崛起。音乐厅则曾在1905年作为维多利亚纪念厅,承载着对那个辉煌时代的缅怀。

团员们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门口合影
在排练现场,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与新加坡青少年爱乐交响乐团一起进行排练,为第二场演出做准备,指挥为新加坡青少年爱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罗威(Luo Wei)。
当晚的音乐会上,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与新加坡青少年爱乐交响乐团在指挥罗威(Luo Wei)的执棒下携手合作,共同呈现了一场融合东西方经典、曲目丰富多彩的交响音乐盛宴。

音乐会节目单
音乐会以庞基耶利(Amilcare Ponchielli)的《时光之舞》开启。这部作品以五个乐段描绘一天中的不同时辰:从弦乐闪烁开启的“黎明”,到木管欢跃迎接日出;再由幸福旋律引入“白昼”,转入木管低沉吟唱的“黄昏”,最终沉入神秘而宁静的“夜晚”。

紧接着登场的作品是新加坡作曲家谢任喆(Chia Ren Cher)创作的《慰寂》。这首作品从开头圆号优美的独奏,到弦乐所演的生动版本,再到结尾全乐团盛大再现,主题的多样呈现对应了青少年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与处境。乐曲中也巧妙地穿插了细腻的动机,例如长笛模仿亚洲布谷鸟的啼鸣,象征着拂晓初现或黄昏将至,为音乐构建出色彩斑斓的背景。
接下来登场的是新加坡作曲家陈长毅(Chen Zhangyi)创作的作品《伊斯达那·伍德纽克》。这首作品在音乐上,不同的主题逐步展开叙事:节庆般的序曲以交错的马来鼓(Kompang)节奏揭开序幕,这里的灵感源自作曲家陈长毅最近参加的一场马来婚礼。苏丹的主题由大提琴独奏,而苏丹娜则由独奏小提琴描绘,旋律灵动而抒情。乐曲中还穿插着“爱情”、“宅邸”与“雨林”的主题动机与插段。
随后登场的是由作曲家刘铁山与茅沅创作的《瑶族舞曲》。这部作品是两位作曲家在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,受到瑶族民间音乐与舞蹈的启发,融合西方管弦乐技法创作而成。作品中多次采用中国民族乐器风格的模仿,如打击乐模仿铜鼓节奏,弦乐呈现彝族与瑶族传统旋律元素。在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与节庆氛围中,上半场演出结束。
下半场,为观众们带来的是贝多芬第3号交响曲《英雄》。指挥罗威说:“这部作品属于每一个站在谱架前,愿意用自己的呼吸与勇气重新走过那条“成为英雄”的路的演奏者。对于今晚这群青年音乐家来说,它不只是一场演出,而是一次灵魂的锻造。他们在排练中反复碰撞、迷失、挣扎,却始终没有放弃。这不仅是技术的磨练,更是一种精神的养成-学习如何在不完美中继续努力,如何在动摇中坚持信念,如何在沉默中听见自我。”
最后,乐曲终了,全场沸腾。这场由两国的青少年交响乐团携手呈现的音乐会,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回响,更是青年之心与时代之间,在音符中交织出的回应
当晚音乐会之后,指挥罗威为团员们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。



祝贺本次《乐迎四海 | 青春和鸣》音乐会演出圆满成功!为此次新加坡交流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!
在这次旅程中,团员们不仅积极参与乐团大师课与日常合练,完成了精彩的演出,同时也利用课余时间探访了新加坡当地独具风情的景点。真正实现了在游中学、在学中乐,此行丰富而圆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