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音乐视作生命的全部,将小号看作毕生的追求。永远精力充沛、永远乐观执着、永远阳光照人,这是采访中的李德钦老师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。
“一人一生一件事”,酸甜苦辣,李德钦老师乐在其中。在德钦老师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他对音乐艺术刻苦、坚韧、坚定的态度。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自我音乐造诣的不断追求,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认真负责。本期,让我们一同走进为艺术乐此不疲、为教育兢兢业业的李德钦老师。
李德钦
上海音乐学院小号副教授
中国爱乐乐团小号客席首席
上海交响乐团小号客席首席
中国爱乐-青少年交响乐团铜管声部导师
雅马哈艺术家
1986年,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鞍山市。
1998年,开始学习小号,师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小号教师王伟;
1999年,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;
2000年,在沈阳国际音乐周中以一曲小号独奏《斯拉夫幻想曲》获“新蕾奖”;
2004年,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,师从小号教育家陈嘉敏教授;
2006年,参加“2006年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”世界首演小号独奏曲《OIREB》展现了“循环呼吸”的技巧(全曲4分20秒无气口);
2007年,所在的铜管五重奏组17F荣获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“凌华杯”室内乐比赛一等奖;同年由于在学校的优异成绩获得了“2007年YAMAHA音乐奖学金”;
2008年,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毕业,同年考入中国爱乐乐团,随团出访英国、法国、美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新加坡、日本等等;
2014年,随中国爱乐乐团参加了在世界享受盛誉的英国伦敦proms音乐节;
2014年,在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节目中,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青年小号演奏家;
2014年,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攻读master学位,师从著名小号演奏家教育家 uwe komischke先生;
2015年,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,师从著名小号独奏家Wolfgang bauer先生;
2017年,获得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研究生文凭,并开始攻读konzert exam演奏最高文凭;
2018年,开始任教于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。
应邀合作的乐团:德国魏玛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、西德爱乐乐团、中国国家交响乐团、广州交响乐团、上海交响乐团、上海爱乐乐团、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、中央芭蕾舞团、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、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、北京交响乐团、苏州交响乐团、杭州爱乐乐团、四川爱乐乐团、青岛交响乐团、贵阳交响乐团等。
小编:您既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,同时又兼任中国爱乐乐团小号客席首席。您是如何平衡这两种身份?
李德钦老师:我们在音乐学院培养学生,大都是奔着专业演奏、为职业院团输送未来人才而努力培养的。那么,我在乐团中所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就会直接影响我的教学,乐团需要怎样的人才、应保持怎样的状态、乐手之间与指挥的协作......这都是我在教学中很重要的方向与原则。所以,我认为从工作性质的角度出发,教学与演奏是完全对接的,不存在平衡的问题;若说平衡,只是时间上的分配。
对于我个人,一年当中我会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教学上,教学空档之余我会保持演奏,这对我个人演奏状态的保持来讲是很重要的。
▲ 李德钦老师带领上海音乐学院小号学生
到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共同开音乐会
小编:能够迈入音乐学院的孩子,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,都具备一定的实力与潜力。但在之后的发展却大有不同,这可能与他们刚刚入学时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,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。您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孩子更能胜任未来更专业的职业发展?
李德钦老师:音乐学院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,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才从音乐学院毕业后都能走到最顶端。他们进入学校以后,老师的培养、家长的支持、学生自身的努力与态度,以及学校的教学体制,这些条件的综合直接影响一个孩子未来是否走的更高,是否能往职业演奏方向发展的更深入,这四者缺一不可。
小编:在爱乐青少交孩子们的课堂中,与在音乐学院孩子们的课堂上有怎样的不同?相对来说,对于青少年孩子们的培养,你更关注的侧重点是哪些?
李德钦老师:我在教学上是不分年龄段的,我认为音乐永远都是让人快乐的。快乐中培养,并让孩子们享受音乐,只不过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程度的学生,他们所获得快乐的深浅程度是不同的。入门的孩子,让他们尽可能多演奏一些小曲子、在舞台上展示自己,他们获得快乐也更直接。相对更专业的学生,布置的曲目可能不多,但他需要表现更好,各种各样的基本功练习,不断追求完美,可能像强迫症一样,一小节甚至练习上百次,所以他们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。
爱乐青少交的小朋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会比较辛苦,老师给他们提出各种各样苛刻、严格的要求,有可能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。可是当他们获得这些知识,完成这些要求之后,当他们站在舞台的那一瞬间一定是快乐的。
小编:在您职业演奏的生涯里,有没有哪一场演出让您终身难忘?
李德钦老师:2014年,余隆总监率领中国爱乐乐团在英国proms逍遥音乐节的这场音乐会让我非常的难忘。
首先,这是一场纯古典音乐的音乐会,观众规模庞大,大概有5000人,是我见过最多的一次。其次,我作为中国爱乐乐团的一员、一名中国小号演奏者,当我站在世界最顶尖音乐节的舞台上,感到万分的自豪与骄傲。甚至我在德国的同事与导师听到这个消息时,都为我感到骄傲。同时,这也是中国乐团第一次在proms音乐节里演出,非常振奋人心。
小编:音乐对您的意义?
李德钦老师:音乐能给人带来无限的精力与动力,它绝对不是被动的工作。真正搞音乐的时候,我可以同一天做很多份跟音乐、跟演奏相关的工作,而且都不会觉得累。每一场音乐会,不管人多疲惫,每当坐在舞台的那一瞬间,就是一种享受。但是如果从事别的行业,除非为了养家糊口,否则同时兼任很多工作,是绝不可能感到享受与快乐的。
相比之前我在德国从法兰克福到中国在十个月里往返十八个来回,休息全靠在交通工具上,现在经常北京、上海两地跑,六个半小时已经不算什么。当站在舞台的那一瞬间,所有疲惫烟消云散,全身心投入到演出,一百多人集中精力在指挥身上,所有人的听觉被音乐围绕,这种力量是惊人的。
受疫情的影响,今年上半年几乎没有什么演出,心里那种焦急、孤独更让我深深体会到,这些只有在乐团里,和同事们一起站在舞台上享受音乐,才能释放出来。
或许现在有很多学习音乐的孩子会看不到未来,可是作为老师,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孩子们看到一种更积极的态度与方式去面对。音乐的这种力量,不仅能鼓舞自己,更能感染身边人。我们应该把这些传递给学生们。
小编:能否谈一谈您从学琴到现在,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是保持怎样的状态与方式学习与进步的?
李德钦老师:选择小号也是一种机缘巧合。小学的课后班招铜管,我本来是选择学习圆号,但当时也没什么概念,最后因为爸爸觉得圆号喇叭口对着后面,就让我选择了小号。初学的时候,完全就是兴趣爱好,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当做自己的专业,甚至往职业方向发展。大概学习了三四个月,我发自内心的热爱,便决定从事音乐,绝不仅是学习好小号这么简单。随后,我考入沈阳音乐学员附中,跟随王伟老师学习,王老师一直为我灌输怎样去追求好的音乐,怎样把音乐做到接近完美,如何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。那个时候刚刚有CD机,老师便借给我,然后那个时候听好多的交响乐,虽然都不知道名字,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便下定决心一辈子都要去做这件事。
我2008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,2007年加入中国爱乐乐团。我大部分的回忆跟经历都跟中国爱乐乐团有关,所有专业上的成长,包括我对音乐真正的认识,体会更多音乐深层的东西......直到2014年去德国留学,可以说中国爱乐乐团培养了我。中国爱乐乐团就像我的家,之所以到今天我也没有离开中国爱乐乐团,也是因为这种情结。
小编:您认为独奏与乐团演奏的不同?
李德钦老师:我觉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,我现在在乐团里演奏,也经常担纲独奏,甚至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。
我认为,乐团独奏更多展示的是自己,演奏者从台下观众认可的掌声与反馈中倍感幸福而得到满足。而乐团演奏,需要跟指挥、跟周围所有的乐手沟通,弦乐、铜管、木管......,是一种整体性的东西,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就能直接感受到极大的幸福,而这种震撼与共鸣是独奏永远都达不到的。
小编:您对爱乐青少交铜管声部的印象,对他们未来发展的期望与鼓励?
李德钦老师:这是我所见过国内所有青少年交响乐团中,最专业的铜管声部。从他们对音乐的态度、上课的重视程度,以及他们演奏中,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真挚的热爱。
音乐是最直接表现沟通的工具,开心也好,不开心也罢,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感知。这支青少年交响乐团的团员们表现出来的状态,以及他们接受的专业训练,在国内可以说是最好,没有之一。
希望他们能把音乐当成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儿,有可能这些孩子并不一定在将来走上专业这条路,但希望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。我相信,他们在成功演出中获得的鼓励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。愿音乐伴随他们一生。
李德钦老师线上课堂
梁曦元
李德钦老师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小号大师。作为一名大学教授,李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他能把复杂的技巧通过自己的提炼用易懂的方式教授于我,让我能更快的领悟到其中的精髓。通过李老师给我指导的方法,快速地提高我的耐力、气息。李老师的课节奏紧凑、生动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、高效率的完成课程。
李老师告诉我,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,不是手中的乐器,而是用这个乐器去展现心中最美好的音乐。我牢记在心。